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

畫畫對孩子的幫助為何?


有時我會想,當父母讓孩子學畫畫,心裡想的究竟是什麼,父母對於孩子學畫畫這件事,是否有著一些特殊的期待,作為一個兒童美術老師,我可以藉由美術帶給孩子什麼禮物,同時又能讓父母安心和滿足呢?

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,塗鴉的重要性大過一切,在我的美術課裡,小班孩子的課程設計也是一連串不同的塗鴉過程,藉由不同的方法玩弄色彩,這時可以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靈處於相當滿足的狀態,自由自在的玩樂,不斷的拿著筆或刷子來回塗抹色彩,這樣的動作在大人的眼裡看來,實在搞不清楚意義為何,我想一般大人比較關心的大概會是:「真不知道在畫什麼呢?」、「為什麼都畫不出形狀呢?」、「課程的主體是什麼,為何每次玩的東西都差不多?」,這些反應都是很正常的現象,也因為有了這些疑惑,就能夠更深入去瞭解孩子的需要。

以下文章摘自「自主美勞」一書 / 蘇宏生 著 ,邀請父母們一起來瞭解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,該以怎樣的認知和態度來陪伴孩子的成長。

Q:畫畫對孩子的幫助為何?
Part1:身心協調方面
一個發展中的孩子,身體和心理是有一段距離的,心理所想的身體不一定就能做到,譬如孩子想吃蛋糕,他的手抓到了蛋糕,但是當手把蛋糕送到嘴巴裡的時候,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就能對準,所以會有滿臉的奶油,因此孩子臉上的奶油有多少,就可以看出他手演協調能力有多少。相同的,當孩子想畫一個圓圈的時候,他的手不見得能夠畫出一個封閉的圓形,下筆和收筆的位置不一定能夠合在一起。下筆和收筆之間的距離,就可以看出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。這些身心的協調能力,必須不斷的練習,不斷的刺激才能夠發展,而且絕對要發展好。如果一個孩子的身心協調沒有發展好,會影響他的專注能力、觀察力、思考能力和創造力,當然也絕對影響到他的學習成績、成果和成就。
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而言,如果能夠學習畫畫,就等於他的身心靈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協調發展。所以畫的好不好,並不是很重要,重要的是要能夠不斷的畫,不斷的塗鴉,因為大腦需要很多的刺激,當刺激足夠時,腦神經足以發展成葉狀,這表示大腦有一組專職的神經來負責身心的協調活動,到中大班之後,孩子自然能夠畫出大人看的懂得圖案。
在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中,如果孩子不能自由自主的探索,總是有很多的教導要求,孩子會開始不喜歡做這些事,當然這些刺激就減少了,最後自然不會有很好的結果。所以我們不能單從美術的層面來看孩子,我們必須知道畫畫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身心靈的發展。

Part2:心理心態方面
最初的兒童畫是一種遊戲,是一種有趣好玩的探索,是一種自我經驗的累積,並不是要準備完成老師的命題。在這些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探索過程中,孩子因為有趣好玩,而繼續的玩,這促進身心協調經驗得以累積增加,然後才開始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識,並且創造自己的圖案語言,這個過程如果孩子能夠不被干擾確實的走過,孩子會得到很大的自信心,這股強大的自信心,是由很多快樂經驗累積出來的自我肯定,並不是經由外在的掌聲而來,所以對後續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,孩子在幼年期擁有快樂的自我探索學習經驗,對他未來的人生有非常非常大的正面影響。
我在很小的時候,喜歡把不同顏色的水彩倒入水裡面,然後觀察顏色的混合變化,後來我又發現可以先把水倒在圖畫紙上,然後再把漂亮的水彩滴上去,那顏色混合變化的結果就會留在圖畫紙上。這些事情讓我覺得很得意,我長大之後研究心理學,才發現童年的快樂探索經驗,是我後來學習的主要原動力,同樣的不快樂的經驗也會成為很大的阻礙。
不要以為我只是在說喜歡畫畫的原因,我真正要說的是,小時候的自發性探索學習,對於人生有很大的影響力,因為自發性探索學習不只能應用在美術上,更可以應用在所有的學習上。

Part3:美術藝能方面
在童年學習一些美術的活動,即使長大之後不再畫畫,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很懂得欣賞藝術的人,進而建立生活的品味,充實自己的人生,無非是一件美好的事。

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自主美勞和開放式教育的差別


記得在自主美勞的說明講座上,有位媽媽提出了一個問題:「自主的意思是什麼?他和所謂的開放式教育有何不同?」

很多接觸過開放式教育的媽媽,對於所謂的開放式教育其實都有點怕怕的。開放式教育強調必須把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孩子,父母老師必須轉換威權為愛的教育。雖然經過開放式教育下的孩子似乎變的非常有主見,但因其師長必須放下嚴明的要求,致使很多接受開放式教育下的孩子似乎少了一些民主的紀律,包含處在團體時的紀律,還有該為自己負責時的紀律。這似乎是對長期填鴨教育下的一種反動,但是過與不及都不是一種好的現象。

自主美勞同樣強調學習的主權該交回孩子手中,不同的是我們更兼顧孩子嚴明的紀律,慈愛與嚴明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。經過自主美勞洗禮下的孩子,不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同時也懂得尊守紀律,學會不只懂得肯定自己,還會欣賞別人。

一堂完美的自主美勞課程:是孩子是否更喜歡去表達自己的感覺、更肯定自己的能力、更懂得在團體裡如何與同學們相處。他會讓孩子瞭解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創造者,這就是自主美勞要送給每個孩子的生命禮物。

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

玩遊戲很開心,工作也會很專心


今天小朋友想玩什麼遊戲啊?

「牆壁鬼」!
一開始小朋友只會依著第一次的經驗。
但礙於場地的限制,我總覺得在這裡玩牆壁鬼不是很好玩,
於是又問小朋友:有沒有人想出可以玩的新遊戲?
禹杭好像已經計畫很久了那樣,馬上回答:地板鬼。
嗯,聽起來很不錯喔!
所以我們這堂課就玩「地板鬼」。

「地板鬼」真的還蠻好玩的,
每個人到最後都會變成青蛙跳......
我發現因為是小朋友自己決定要玩什麼,自己訂立規則
玩起來就特別開心,也很守規矩。

也因為遊戲玩得很開心,很滿足
這堂課工作起來也特別的專注,
看著小朋友滿足的樣子,
做為老師的我就感到很安心了。

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

要不要為孩子出題目?


以下文章摘自:「自主美勞」 / 作者:蘇宏生 / 兒雅芽親子工作坊出版

觀察自然發展中的孩子,三四歲的小朋友,他們在畫畫時,無論有沒有題目,他們都只是塗鴉。如果讓孩子自然的繼續塗鴉一段時間之後,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具體的圖案出現,孩子會為這些圖案命名,孩子有自己的解釋和想法在裡面,也許並不是很容易看清楚,但是到了中大班的時候,就能夠很清楚的瞭解他們的想法和表達的內容。事實證明自然的生命發展,孩子是不需要出題目的。如果孩子習慣了出題目,有一天沒有老師出題目的時候,他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
如果孩子不需要出題目也能自己創造,出了題目反而不會創造,那麼要不要為孩子出題目,答案應該就很清楚了。

也許我們也反向思考一下,想一想是否為孩子出題目也有一些好處。

很多人小時候畫過馬路如虎口、保密防諜的題目,因為被限制在這樣的題目裡,所以只好被勉強在這樣的範圍裡思考,終於也能把圖畫出來。雖然很多人對這樣的題目是興趣缺缺,但確實也因此磨練了一些技巧,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出題目的道理。

確實,有時候出題目可以激發一些思考,啟發一些力量。所以我們的折衷辦法是為孩子訂出一些思考的方向,比如說天上的東西、在水中的東西、有生命的東西、人類創造的東西。這一些方向性的題目,不會限制思考,又有一些具體的方向指標,對於繪畫已經有相當能力的孩子,是一種挑戰的機會,應該是一件不錯的學習。

要不要為孩子出題目,以下的回答也許更好:

如果孩子非常有信心,那麼出一些題目來挑戰,也是一件好事;如果孩子不喜歡畫畫或沒信心,那明確的題目等於害他提前結束發展。如果給個方向,讓孩子有安全感,又不至於阻塞思考,也許是個好方法。

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

先培養好心理態度與習慣

自主美勞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利用美勞為工具,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。
其次再以自主心為基礎,培養孩子的美術能力。

自主心包括三種心態的培養:
信心、專心、恆心

美術能力包括三種能力的訓練:
觀察力、思考力、創造力
三種心態與三種能力就是自主美勞的教學宗旨。

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

自主美勞的教學精神

自己做 自己想 自己肯定

孩子有觀察力與思考力就是自己想.

孩子能依自己的感覺創造,就是自己做.

做完之後當然能夠自我肯定.

肯定孩子很重要,訓練孩子“自我肯定”更重要!

◎孩子擁有出於自願的行為,可以培養出獨立自主的人格 
1.自己想作什麼→自己學會想像→心靈方面-靈活豐富

2.自己找出方法→自己學會探索→人格方面-主動積極

3.自己解決問題→自己學會思想→思想方面-獨立自主

4.自己實踐理想→自己學會創造→能力方面-有創造力

5.自己評價結果→自己學會反省→人際方面-知己知彼

6.自己調整自己→自己學會自律→生活方面-自重自愛

7.自己肯定自己→自己學會自主→生命方面-自性圓滿
生活上的學習→心智上的成長→人格上的結果 

◎假如孩子時常不由自主的生活,會造成退縮依賴的人格

1.是別人想作的→喪失想像能力→心靈方面-潛能不張

2.按照分解動作→缺乏好奇之心→人格方面-被動依賴

3.別人才有答案→習慣不用腦筋→思想方面-封閉陝隘

4.不知完成沒有→別人比我重要→能力方面-不能專心

5.不覺好壞對錯→學會看人臉色→人際方面-被動退卻

6.為人改變自己→沒主見不自治→生活方面-退縮依賴

7.等待別人肯定→凡事聽命於人→生命方面-自我幻散
生活上的學習→心智上的成長→人格上的結果